華礦服務“一帶一路”,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
一帶一路建設什么時間提出?
2013年9月7日上午,習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2013年9月和10月,習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李總理參加2013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時強調,鋪就面向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造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推進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
為推進實施“一帶一路”重大倡議,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系更加緊密,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中國政府特制定并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為什么提出“一帶一路”建設?
區域合作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發展戰略對接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
中國深度融入世界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的原因
其實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貿易早就有了,宋朝時非常發達,明朝有鄭和下西洋。今天這個概念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提出來的。
一、 中國必須搞“一帶一路”,為什么?
國內很多人質疑中國內部的很多事情都還沒有處理好,搞這么大一個規劃做什么?因為做“絲綢之路”有它內部的需求,也有外部的需求。
內部需要:中國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必須開拓海外空間。
從內部需求說,絲綢之路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機部分。開放是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發展重要動力,在早期主要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無論是引進技術也好,出口中國商品也好,對促進中國的經濟都起到了巨大作用?,F在中國國內經濟增長缺乏動力,需要新形式的開放。
中國現在人均GDP是7500美金,屬于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國下一步要把自己提升為高收入經濟體。但是根據世界銀行統計的二戰以后100多個國家看,只有十幾個國家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經濟體。那么這十幾個國家里面,大部分是資源性國家,除此之外,能逃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就是東亞社會,比如日本、亞洲四小龍。除了這五個經濟體,其它就沒有了。雖然我們有信心逃避中等收入陷阱,但是我覺得很難。
日本能夠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有它特殊的背景,戰后它被美國占領,西方基本上把整個市場開放給了日本,日本沒有花很大力氣就進入了西方市場,成為西方一部分。亞 洲四小龍也有特殊背景。**,亞洲四小龍經濟體比較小;第二,亞洲四小龍很多方面是屬于西方治理的。中國現在的情況不一樣,國際環境不好,西方對中國搞貿 易保護主義。還有中國是13億人口的第二大經濟體,要從中等收入提升到高收入水平,這是世界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西方怎么發展起來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是西方經濟發展的內在一部分。如果大家都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話,資本需要贏得更多海外空間,商品需要尋求更多海 外市場。那么這不是說中國要搞帝國主義,搞殖民主義,中國可能會搞一種新形式的國際合作,拋開老殖民地主義、老帝國主義的做法。但從國際經濟的角度說,中國同樣需要尋求新的市場、投資空間,中國的產品也需要進入世界市場。
一帶一路提出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兩點。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失衡,那么如何重新平衡呢?我覺得要把中國放到世界經濟需要平衡的背景下。現在東西方、南北方互相指責,世界經濟到底怎么失衡的,美國指責中國,中國指責美國。但實際上世界經濟不存在理想的狀態,世界經濟失衡是每一個主權經濟體本身失衡的結果,因為美國的經濟是失衡的,歐洲的經濟是失衡的,中國的經濟也是失衡的。那么世界經濟如果要重新走向平衡,就需要每一個國家的經濟走向平衡,美國沒有承擔責任,美國的工業化和制造業比歐洲好些,但主導美國的還是金融資本,還是華爾街資本主義。美國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反而使世界經濟越來越失衡。
歐洲主要是社會投資跟經濟投資的失衡,因為它的成員國無法走出獨立國家的范疇。希臘、法國的大眾民主、一人一票跟它的經濟結構**不相配套。民主本身是個好東西,但是一人一票目的就是一人拿一份,大家都是獨立國家,一人拿一份。但一人拿一份的福利制度要生存下去,前提是一人要貢獻一份。但是大眾民主的一人一票能保證一人能拿一份,卻不能保證一人貢獻一份。所以歐洲也沒有能力改變世界經濟的失衡。
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有能力改變世界經濟。更重要的是,中國為什么必須做?從毛澤東時代就開始,中國在上世紀50、60年代那么苦,仍然援助非洲,作為一個*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不僅是經濟學而且還是國際戰略意義上的表述。比如毛澤東的“三個世界”。所以無論是國際經濟戰略還是中國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中國必須走“一帶一路”。
十八大以后,中國的外交格局基本上就是“兩條腿,一個圈”。一條腿跟西方大國,尤其是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第二條腿就是針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一帶一路”?!耙粋€圈”就是周邊國家。從地緣政治環境看,中國周圍幾十個國家,如何處理好關系非常艱難。中國周邊的環境在惡化,各方面都在惡化。這就是中國“絲綢之路”的國際大背景。
二、中國有能力搞“一帶一路”,因為中國有“三寶”
中國是**有能力讓世界經濟再平衡的,美國沒有這個能力。盡管美國重返亞太地區,但是在中東陷入麻煩,中東的政治秩序基本上是美國建立起來的,但是美國現在破壞自己建立起來的秩序。美國有三大負擔,一個負擔就是做世界警察,做世界警察要付錢;第二個負擔是美國要搞聯盟,比如跟日本、菲律賓等;第三個負擔就是輸出民主,比如中東的埃及和伊拉克,他們的政治建設都跟美國有關系。
一個人如果在臺上的統治不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就要推翻他,建立起對它更有利的政權,美國這個想法太簡單。美國破壞了原有的政權后,并沒有建立起它希望的民主政權,而是造成了失敗國家,在中東秩序基本沒有了,現在以色列基本上不相信美國了。以色列總理去美國,不見美國總統,而是去國會演講。所以美國所謂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中國是過分擔心了。美國如何重返亞洲?它除了軍事上*強大以外,其它就沒有了。
對東南亞國家來說,當然希望對中國和印度的軍事崛起有個再平衡,但他們不希望美國軍事回去,因為如果中國跟美國之間形成一個軍事的競爭的話,對東南亞國家*不利。他們希望美國經濟力量回去,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憑什么回去?美國的資本走向哪里,美國政府沒有影響,資本還是走向它自己該去的地方,美國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一些政策上的調整,美國的資本還是自己說了算。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國家要吃資本的飯,跨國公司實際上不屬于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所以美國和歐洲都沒有能力再平衡世界經濟,中國為什么有能力?
**,中國有過剩的資本,
肯定要走出去。為什么有“絲綢之路”?這是資本走出去的需要,政府只是順勢推出。西方的開放,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開放都是資本推動的。
第二,中國的產能過剩,
這也要有出路。中國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時代基本過去了,東部、中部基本上飽和,也就西部還有一些空間,鋼鐵、水泥等等的產能過剩去哪里?必須找到出路,這跟西方以前一樣,需要開拓新的市場、新的投資空間。資本需要投資空間,過剩產能需要新的市場。
第三,中國積累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經驗。
“絲綢之路”除了傳統的貿易投資以外,現在還有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中國是當今世界*具能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一帶一路”上,除了像新加坡這樣少數的國家有錢,其它都是很平均的較低發展水平的國家,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過剩的產能、中國的資本、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都是這些國家所需要的。
東南亞、中亞都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所以中國建立亞投行進行互利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方有幾千億美元的缺口需求。歐洲沒錢,中國有錢,中國過剩。因為中國的老百姓和銀行手里有很多現金,這么龐大的現金要轉化成資本走出去,這是必須的。
三、“一帶一路”不好搞,因為挑戰不少
“一帶一路”戰略不好實施,挑戰很多?,F在國際上基本分為三種態度。
**類是美國日本這樣的既得利益國家
中國走出去的話,既得利益肯定反對,因為中國作為新得利益,既得利益反對新得利益,我想天經地義,中國習慣也好,不習慣也好,這是事實。中國的改革開放,基本上走過了三個階段,“取進來”、“接軌”都不會跟外部沖突,但從本世紀初開始走出去,走出去就要發生沖突,因為你要觸碰別國的既得利益,所以歐美反對很容易理解。
第二類與之相反,廣大發展中國家是歡迎的
因為他們需要發展,需要資本投資,但西方資本投資受制于政治原則,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銀行又設置了很多附加條件,比如民主、自由、人權、宗教等等,但這在發展中國家就是雞和蛋的關系,我沒發展,如何講人權,如何講自由?所以這些國家希望中國能去投資,中國不像西方那樣設置政治化的條件,所以這些國家是非常支持中國的。
第三類就是對中國保懷疑態度的國家
這也分為兩種。像韓國,本身對中國經濟非常依賴,但是它受美國的壓力,也不好公開表態,因為美國是它的戰略同盟。澳大利亞也是一樣,受美國的壓力很大。另外像印尼這些國家對中國到底要做什么不清楚,所以抱懷疑態度。當然這也與中國做得不到位有關,“絲綢之路”已經搞很久了,到底什么方案,現在也沒說清楚,我們的知識儲備不足,人家不了解也不為過。
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國際上基本就是以上三種態度。
另一個困難是,我們現在只是強調“絲綢之路”就要走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道路,但這對很多國家來說就很麻煩。比如我們要修從云南到新加坡的鐵路,越南就反對,這不是經濟規劃的問題,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像菲律賓、越南跟中國有領土糾紛,修高鐵等基礎設施,他們就要懷疑是不是對國家安全產生影響。中國投資斯里蘭卡,印度就擔心中國是否建立對它的包圍圈。
之前,中國在非洲、緬甸、斯里蘭卡大規模的投資基礎設施,已經損失了很多錢,中國無法保證資本安全。老殖民主義時期,簽了合同你不做,軍隊就派過去了,現在中國不能那么做了。而且“一帶一路”上的很多國家政治很復雜,不像中國有個共產黨做穩固的政治支柱,比如泰國、埃及,軍方、宗教勢力、反對派都是分化國家的力量的。像越南總書記、總理、議會分開,不像我們習主席“三位一體”,越南可能是下一個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面對這些國家,我給這個總統簽的協議,下個總統上來了就不承認了。
四、中國有信心能搞好“一帶一路”
即使有這些困難,中國還是能夠做好的,為什么有信心?是客觀需要。世界還是要發展,發展是主題,尤其是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在東南亞,新加坡老是感覺到不安全,因為旁邊都是窮國家。他們要發展只有中國有能力資助,“金磚五國”其他幾塊不及中國一塊重。
應為“朝貢體系”平反
中國為了探索新型合作方式,提出了“利益共同體”等口號,但我們需要考慮未來10年、20年的體系,我覺得今天我們該為“朝貢體系”平反,我們以前批判“朝貢體系”太過了,西方干脆把中國的“朝貢體系”看成中國的帝國主義。但是我覺得朝貢體系實際上是一個自由貿易體系。曾經有個玩笑,英國打開中國大門是靠堅船利炮,而朝貢經濟之下,小國家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要叩頭的。那么大個國家,你叩幾個頭就好了。英國人來了以后,叩頭會覺得有失身份,但其他國家都沒有感覺叩幾個頭有啥丟臉的。
“朝貢體系”不是指自己吃虧對方**得好處的不可持續的模式,也不是要回到“叩頭”的狀態下。它是我吃點虧也能得好處的狀態,實際上中國跟東盟自由貿易區就是這樣的“朝貢體系”。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什么在那么短的時間內能做得好,就是東盟國家要五毛,中國給一塊,給東盟帶來很大好處。
中國的“富鄰”政策比馬歇爾計劃更好
如果中國要可持續發展,我覺得“富鄰”這個口號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富裕起來了鄰國不富,誰買你的商品?其他國家也富裕了,**買你的商品,才可持續發展。而中國的文化就有這種包容精神,中國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就非常好。
“一帶一路”也可以簡稱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甚至會比馬歇爾計劃做得更好。中國人常把馬歇爾計劃當成美國推行帝國主義的一部分,實際上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經濟確實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二戰中被摧毀的歐洲經濟就很難復蘇。但它是排擠東歐國家的,只是針對西歐國家,如果馬歇爾計劃也是開放性的,也是向東歐國家開放的話,蘇聯集團就做不起來,很容易垮掉,正因為馬歇爾計劃是排他性的就形成了后面美國跟蘇聯之間的比賽。
中國“絲綢之路”要非常開放,越開放越好,要讓別人參加,開放可以減少成本。西方國家比如英國就有很多經驗,中國走出去也就是才幾年時間,所以中國要學習大國的經驗,要謙虛些。
還有開放當然不僅僅是向國外的企業開放,而應當向中國的民營企業開放。其實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非??欤瑹o論在非洲還是東南亞,都是非常成規模的,而且中國的民營企業走出去實際上比國有企業更早,鼓勵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走出去,資本的構成就更合理。
華礦服務“一帶一路”,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
實施“一帶一路”就是利用高速鐵路代替船舶,聯通亞洲和歐洲。2013年10月2日,習近平主席提出籌建倡議,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暢想。同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
華礦實業服務高速鐵路建設為代替船舶,聯通亞洲和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