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什么時間提出 ?
2016年4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通過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要求對接《中國制造2025》
為什么提出《中國制造2025》?
堅持“**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圍繞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提出了8個方面的戰略支撐和保障
《中國制造2025》主要內容
見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 [10]
“一二三四五五十”的總體結構。
“一”,就是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終實現制造業強國的一個目標。
“二”,就是通過兩化融合發展來實現這一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來引領和帶動整個制造業的發展,這也是我國制造業所要占據的一個制高點。
“三”,就是要通過“三步走”的一個戰略,大體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目標。
“四”,就是確定了四項原則。**項原則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第二項原則是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第三項原則是**推進、**突破。第四項原則是自主發展和合作共贏。
“五五”,就是有兩個“五”。**就是有五條方針,即**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還有一個“五”就是實行五大工程,包括制造業**中心建設的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綠色制造工程和**裝備**工程。
十個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個**領域。
華礦實業助力《中國制造2025》工程實現
1.制造業**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
圍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業**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業**中心遴選、考核、管理的標準和程序。
到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制造業**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
緊密圍繞**制造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和工程應用。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并實現產業化。依托優勢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優化,建設**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地區、行業和企業中,分類實施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等試點示范及應用推廣。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能制造網絡系統平臺。
到2020年,制造業**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業**領域**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業強基工程
開展示范應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批次或跨領域應用。組織**突破,針對重大工程和**裝備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急需,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強化平臺支撐,布局和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產業技術基礎體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緩解,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制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志性**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發展格局。
4.綠色制造工程
組織實施傳統制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實施**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專項。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
到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范工廠和百家綠色示范園區,部分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
5.**裝備**工程
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數控機床、核電裝備、**診療設備等一批**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開發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產品和重大裝備,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產業化瓶頸,組織開展應用試點和示范,提高**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搶占競爭制高點。
到2020年,上述領域實現自主研制及應用。到2025年,自主知識產權**裝備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水平。